孔府“世代恩亲”流传与知恩图报
孔府简介
在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,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叫阙里街,街尽头是临街的一片宫殿式的建筑群,座北朝南,三启六扇镶红边的黑漆大门,粉白照壁,门前一对精雕石狮子,门板镶嵌狻猊神兽,门额是“圣府”竖匾,两侧金字楹联: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”,“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”。这里就是孔子嫡孙长支、历代衍圣公居住的地方──孔府。
孔府始建于宋朝宝元元年(1038年),后又称衍圣公府。在明朝洪武十年(1377年)、弘治十六年(1503年)及嘉靖年间(1522年-1566年),孔府得到重建或扩建。文革时遭红卫兵严重破坏。
孔府的东侧,一墙之隔便是占地三百多亩的孔庙。孔庙气势宏伟,古木参天,碑碣如林,厅、堂、殿、庑四百六十六间,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,围着曲曲折折的汉自玉栏杆,双层飞檐下有十根龙柱,镂空雕刻,功力极深,在阳光照耀下只见龙飞而不见石柱,连北京故宫龙柱也不能媲美,真可谓金碧辉煌。据说每当皇帝来此出巡,十根龙柱都要用黄绸包裹,以免引起皇帝忌讳。
孔府的北面是三里多长古柏森森的林道,穿过林道,就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──孔林。这是中国面积最大、历史最久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造园林。四周林墙长达十五华里,占地三千多亩。
孔府,孔林,孔庙合称“三孔”。在过去,孔林,孔庙都属于孔府,“三孔”由孔府统一管理。
孔府“世代恩亲”的故事
那是在后唐五代之时,兵荒马乱,孔府又远离朝廷,断了恩赏。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靠在当地做个泗水令,支撑门户。
孔府有个当差原叫刘末,后来进孔府,改名叫孔末。孔末见时局动荡,就起了篡位夺权的野心,在一天夜里把孔光嗣杀了。为斩草除根,又追到乳母张妈妈那里,要杀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。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,她听说孔末追来了,就脱下孔仁玉的衣服给儿子穿上,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孔末杀害了。
孔末以为万事大吉,打道回府,夺了大印、令箭,自荐袭爵,以孔子后裔自居,做孔府的主人去了。在那个乱世年头,孔氏族人都是敢怒不敢言,就这样过了十多年。
这十多年里,孔仁玉改名换姓,和张妈妈以母子相称。19岁那年,孔仁玉赴京赶考,被选为太学生,乘机向当时的皇上唐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相,明宗派人查办,判了孔末死罪,让孔仁玉回曲阜袭爵,险些断宗的孔子世家终于得以中兴。
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舍子救命和养育之恩,奏准皇上,认张家为“世代恩亲”——张家的世世代代都是孔府世世代代的恩人。从此,孔府上下都尊称张妈妈为“姥姥”,这“姥姥”就成了她的官称。孔仁玉还授给张姥姥一根楷木做成的龙头拐杖,可以用它来管教孔府衍圣公的一品夫人。张姥姥死后,“姥姥”的官称和龙头拐杖就由她的长房儿媳继承,世代相传。
据生活在韩国的孔子的77代孙孔德懋女士讲,她小时候还见过那一代的民国时期孔府中的“张姥姥”形象: 五十来岁,粗布裤褂,紧扎著肥大的裤腿脚,一双小脚,挎著个竹篮子。临走时,竹篮里还要装满两样食物:馍馍、酒。一个安分知足的贤惠的农家妇人。
“知恩图报”、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。孔府世家险些断宗最终得以流传的故事,为这一美德添加了具体而形象的内涵,同时还告诉我们“善有善报”的天理。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