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篇赏析之“陋室铭”
“陋室铭”全文仅81字,文辞精练,托物言志,借描写陋室含而不露地表明作者以德为重的人生志向。短短81字内运用了对比,白描,隐寓,用典,借代类比等多种文学手法,全文押韵,而且韵律感极强,读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。一曲既终,犹余音绕梁,让人回味无穷。
尽管居室简陋、物质匮乏,但一切都“惟吾德馨”,一切都因为居室主人重德修德,品德高尚而变得不简单,该文也被传诵不衰,脍炙人口,成就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极高之千古佳作。
原文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”
作者刘禹锡,生于772年,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,字梦得,号“庐山人”,又称“刘宾客”或“刘梦得”,唐朝彭城人(今天的江苏苏州人)。代表作品有《乌衣巷》、《秋词》、《竹枝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杨柳枝》(一)、《西塞山怀古》、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等,被后世人尊称为“诗豪”。
陋室与碑铭
“铭”是古代文体之一,本是刻于器具和碑文上,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。文辞精练,有韵,读来铿锵有力,文字简约、寓意深刻,与格言颇相似。
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刘禹锡被贬谪之前,任监察御史,主张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。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任小通判,当时的规定,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。可是,和州知县安排他在城南郊外居住,生活上很不方便。刘禹锡没有埋怨,反而住得自在。潇洒的写下对联,贴在门上:“面对大江观白帆,身在和州思争辩。”
知县得知后,觉得很没有面子,便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又迁到县城北门,房屋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。刘禹锡仍不计较,见新居有依依垂柳,在困境中找到诗意自娱,又写了两句话:“垂柳青青江水边,人在历阳心在京。”
那位知县见刘禹锡如此,又派人把他迁往城中,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、一桌、一椅的小屋。半年时间,刘禹锡被迫搬家三次,最后为“陋室”一隅。刘禹锡提笔写下《陋室铭》,请书法家柳公权书写“陋室铭”并勒之成碑,立在门前。
后因战乱洗劫,室碑俱毁。现存陋室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时的知州宋思仁重建的,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“陋室铭”碑文。
“陋室铭”写作特点
在写作特点上,刘禹锡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,含蓄地表达主题,开头四句既是比,又是兴,言山水引出陋室,言仙、龙引出德馨,言名、灵暗喻陋室不陋。用南阳诸葛庐、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,表达了作者为国为民及文学方面的志向及修德方向,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“君子居之”的深意。
其次,大量运用了排比、对偶的修辞手法,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,如开头几句排比,使全篇文气畅通,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。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,如中间的六句对偶,既有描写又有叙述,言简意丰,节奏感强。文章还运用了代称、引言等修辞手法。
从句式看,“陋室铭”以骈句为主,句式整齐、节奏分明、音韵和谐,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。但《陋室铭》中”何陋之有”又是散句。所以句式上《陋室铭》是骈散结合,使文章节奏明快、语言错落有致,读来抑扬顿挫,和谐悦耳,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。同时,文章又重在五言,间以四言、六言,因而句式参差,文章一韵到底。
结句引用“孔子云:何陋之有?”,引古人之言, 收束全篇, 说明陋室“不陋”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,表达了刘禹锡对自己重德修德的方向。这样的结句,不尽说其中的内容具体是什么,但结合题意,却是妙手天成,可以说,无声胜有声。
绝妙的托物言志之一:陋室不陋的原因
那么居处虽然简陋,却因主人的有“德”而“馨”。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,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。此种类比借喻实为绝妙,可谓匠心独具。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,构思奇妙。“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”,由山水仙龙入题,作者笔锋一转,直接切入了主题,看引论铺下了基础。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,其原因是德馨二字。
绝妙的托物言志之二:诸葛庐与子云亭
铭文中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,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。诸葛庐的主人诸葛亮是是三国时期属国的丞相,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,子云亭的主人扬雄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。作者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来表明他一生的两大志向:为国为民与以文载道,彪炳青史。有德有志,才可以成器!早年,刘禹锡在国家事务中急流勇进,贬谪后,刘禹锡涉足文坛,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。
“陋室铭”现代译文
山不在于高,有了神仙就声名远播。水不在于深,有了龙就有了灵气。这房子是简陋的,只是因为我(住屋的人)重德修德,一切都会变得不简单。苔痕碧绿,长到台阶上;草色青葱,映入帘中。到这里谈笑的都是修为极高的渊博之士,交往中没有浅薄无知之辈,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,阅读佛经。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,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。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,西蜀扬子云的亭子。孔子说:“有什么简陋的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