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到传说中的軒轅黄帝之都,出土的高科技物證令人震驚!
【視頻與本文的文字有不同】目前,最早明確記載軒轅黃帝的傳世文獻,是出土的戰國中期齊威王時期的銅器,銅器上刻著銘文說:「高祖黃帝,邇嗣桓文」。據說,軒轅黃帝教百姓造屋室,築城邑,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,也建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「黃帝之都」。既然軒轅黃帝是真實存在的,那麼,傳說中他建造的「黃帝之都」也是真實的嗎?
《山海經》的「黃帝下都」
據《山海經·海內西經》記載:「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,帝之下都。崑崙之虛方八百里,高萬仞。上有木禾,長五尋,大五圍。面有九井,以玉為檻;面有九門,門有開明獸守之,百神之所在。在八隅之岩,赤水之際,非夷羿莫能上岡之岩。」
用現代漢語來說,崑崙之虛位於西北,是「黃帝下都」所在。崑崙之虛方圓八百里,高達萬仞。山上長有一種木禾,高達五尋,粗細需五人合抱。每面都有九口井,每口井都以玉為欄杆。每面都有九道門,每道門都有開明神獸守衛,裡面是百神居住的地方。黃帝下都周邊八個方位都是岡之岩或赤水邊際。如果不是后羿那樣的人,是無法攀上這岡之岩的。
除了《山海經》之外,還有其他文獻提到「黃帝之都」,例如《穆天子傳》。但從今天的人看來,其描述也是像謎一般的存在。「黃帝之都」在哪裡呢?一直以來,人們都在探尋著。
《穆天子傳》透出的「黃帝下都」信息
《穆天子傳》,是一部紀錄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時西巡的著作,而周穆王西遊在《春秋左氏傳》、《竹書紀年》、《史記》中均有相關記載,儘管具體表述不完全一致,但也說明歷史上有這個事件。尤為重要的是,在《穆天子傳》中,有周穆王拜訪崑崙之墟的行程記載。
《穆天子傳》卷一:辛丑,天子西征,至於人,河宗之子孫柏絮且逆天子於智之□。戊寅,天子西征,鶩行,至於陽紆之山,河伯無夷之所都居,是惟河宗氏。癸丑,天子大朝於燕□之山、河水之阿。己未,天子大朝於黃之山。乙丑,天子西濟於河,□爰有溫谷樂都,河宗氏之所游居。丙寅,子屬官效器。乃命正公郊父,受敕憲,用伸□八駿之乘。以飲於枝洔之中,積石之南河。 辛丑之日,周穆王西征,至於人。
2006年,絳縣橫水西周墓1、2號墓出土的器物,在8件青銅器中發現了刻有「倗伯」和「倗伯乍畢姬寶旅鼎(盤、簋)」銘文。這揭開了一個史無記載的西周諸侯國——倗國!因此,根據《穆天子傳》記載可以確定,周穆王西遊經過了山西運城絳縣。其中「智」即智邑,即今山西永濟西北,而山西永濟離山西絳縣即橫水大墓不遠。
乙丑之日,周穆王西濟於河,從山西永濟向西渡過黃河,河對面是陝西大荔縣,這邊是「河宗氏之所游居」。所謂河宗氏,上古時為沿黃河上游「游居」的部族,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一帶。
丙寅之日,周穆王開始準備馬乘,準備出發去崑崙之丘。 因此,儘管無法確定周穆王西遊的起點,但基本可以確定周穆王經過了山西絳縣,到了陝西大荔縣附近時,周穆王換用八駿之乘,準備前往黃帝的崑崙之丘。
《穆天子傳》卷二:丁巳,天子西南升□之所主居。戊午,□之人居慮獻酒百□於天子,天子已飲而行,遂宿於崑崙之阿,赤水之陽。吉日辛酉,天子升於崑崙之丘,以觀黃帝之宮,而豐隆之葬,以詔後世。癸亥,天子具蠲齊牲全,以禋□崑崙之丘。甲子,天子北征,捨於珠澤。
丙寅至丁巳,我們計算一下,一共是51天。周穆王來到了「崑崙之虛」附近,又走了一天的戊午之日,周穆王終於到達了,晚上在「崑崙之虛」附近過夜,之後三天都在此地,即「宿於崑崙之阿,赤水之陽」。三天之後的辛酉是吉日,周穆王特意選在這一天參觀了「黃帝之都」。
從陝西大荔縣到崑崙之丘,周穆王一共走了52天。尤為重要的是,《穆天子傳》沒有說周穆王再次渡河,很可能《山海經·海內西經》記載的「崑崙之虛」、「帝之下都」在黃河「幾字灣」內。
現代陝西神木縣石峁古城考古的驚人發現
1970年代,陝西榆林一個地方傳說有寶貝。21世紀前20年的考古發掘,發現這地方不僅有寶貝,而且它似乎印證了《山海經》裡記載的黃帝之都。
陝西省神木縣,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、毛烏素沙地的東緣。相傳麟州故城(今名楊家城)東有三株古松,唐朝時種植,粗兩三人合抱,枝柯相連,人稱神奇,便以神木為名。清代的《神木縣誌》說:「因巽山有神樹二株」,故名。「崑崙之虛」的標誌物之一是神奇的木禾,神木縣的古松堪稱「木禾」了。
神木縣髙家堡鎮洞川溝附近的石峁, 發現先夏時期規模巨大的石砌古城。近年,考古勘探確認石峁古城由「皇城台」、「內城」、「外城」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 立的石構城組成。「皇城台」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,為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牆的台城,大致呈方形。內城依山勢而建,將「皇城台」包圍其中,城牆高出地面的石砌 城牆,牆體長2000米,面積約235萬平方米。外城系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、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,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。面積達425萬平方米。 相當於6個北京紫禁城的範圍。
石城的城牆由巨石砌 、城門保存較好,具有強大的軍事功能設計,已發掘出三座「馬面要塞」(在城牆或城池旁突出的塔式建築),蘊含獨特防守思想。這些墩台的形狀和馬臉很像,所以它們被稱為「馬面」。馬面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城牆防守的死角。古代的一般城牆在設計上多呈直線,士兵的防守視角受到限制,對攻到城下的敵人毫無辦法。而「馬面要塞」就可以消除這種弊端。
石峁古城出土或採集到的磨製玉器十分精細,其原料主要為墨玉和玉髓,有刀、鐮、斧、鉞、鏟、 璇璣、璜、牙璋、人面形雕像,是玉器中的高檔精品等。而且,石峁古城城牆中嵌入大量玉器的情形,與傳說中的黃帝之都「以玉為檻」描述高度一致。
不少學者結合《山海經》、史書記載與考古發現,認為最符合的「崑崙之虛」「黃帝下都」特徵的,應該就是陝西榆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古城了,但由於石峁古城並未出土文字,所以難以100%判斷主人是誰。
更驚人的發現,就是石峁古城出土的,還有大家公認只有現代顯微加工科技才能做得出來的東西、高端天文設備等。具體詳情,請觀看這集的「思緒飛揚」之「找到傳說中的軒轅黃帝之都」視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