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皇氏:制天干地支,定歲時節候,傳出揭開事物規律的密鑰
天皇氏,原始意義的三皇之首,中國上古傳說中的神話人物,相傳是盤古開天闢地後的第一位君王。
天皇氏
因為歷史太久遠,「三皇」的說法有好些版本。但通常,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天皇氏,地皇氏和人皇氏。與後來所說的「三皇五帝」中的三皇版本,即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農氏,有所不同。
天皇氏,古越族,姓望,名獲,字文生,別號天靈、防五、天霧,有兄弟十二人,但這十二個兄弟身材相貌長得都一樣,無法分辨。他們在崑崙山以木德王天下,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,共在位一千八百年。
根據《春秋命歷序》:天地初立,天始於北極,地始於崑崙,日月五星俱起牽牛,四萬五千年後,日月五星一輪轉,有天皇氏號為防五,天皇共有十三人,皆為兄弟,相繼而治,以木德稱王。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,定天象,法地儀,作干支以定日月行度,共治一萬八千歲。
據南北朝所出的《元始上真眾仙記》所說:開天闢地的盤古真人,是天地之精華,自號元始天王。天地構成之後,忽然在石澗積血之中生出太元玉女。太元玉女一出生便會說話,常遊玩於大地之上,仰吸元氣,號曰太元聖母。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通氣結精,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,再生天皇兄弟十二人,天皇生地皇,地皇生人皇,再後來的伏羲、神農等五帝是其後裔。
天皇氏治世時期,百姓雖然相安無事,但是生活在寒來暑往之中,四季更替,萬物變換,卻不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。因為,盤古雖開了天地,這紀年之法,卻未告訴世人。於是天皇氏十二兄弟商量,制天干地支的曆法,用以定歲時節候。
天干地支紀法(干支紀法)
先制定了十天干,以天為主,天和干相連叫天干,用來紀年。
十天干分別是:關逢(甲jiǎ)、旅蒙(乙yǐ)、柔兆(丙bǐng)、強圉(丁dīng)、著雍(戊wù)、屠維(己jǐ)、上章(庚gēng)、重光(辛xīn)、玄默(壬rén)、昭陽(癸guǐ)。其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為陽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為陰乾。
天干又有五行屬性:甲乙同屬於木,甲為陽木,乙為陰木;丙丁同屬於火,丙為陽火,丁為陰火;戊己同屬於土,戊為陽土,己為陰土;庚辛同屬於金,庚為陽金,辛為陰金;壬癸同屬於水,壬為陽水,癸為陰水。
以地為從,地和支相連叫地支,立十二地支之名以紀時。
困敦(子zǐ)、赤奮若(丑chǒu)、攝提格(寅yín)、單闕(卯mǎo)、執徐(辰chén)、大荒落(巳sì)、敦牂(午wǔ)、協洽(未wèi)、涒灘(申shēn)、作噩(酉yǒu)、閹茂(戌xū)、大淵獻(亥hài)。其中,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為陽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為陰支。
天干地支,簡稱干支。干支紀法,用於紀日、紀月、紀年、紀時等,也就是說,年有干支,月有干支,日有干支,時有干支。
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,陽干配陽支,陰乾配陰支,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為一周期,循環往復,稱為一甲子。
天乾的運行周期為十,以十個時辰、十天、十個月、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,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,形成穩定的周期律。地支的運行周期為十二,以十二個時辰、十二天、十二個月、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,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,形成穩定的周期律。
從此以後,人們開始用土運、金運、水運、木運、火運五運,來概括五行之氣在天地間的運動變化規律,知曉陰陽觀念。
天干地支可能隱藏銀河系的重大祕密
天干地支雖然簡單,只有二十二個字符,但內涵卻深刻博大,發明影響重大而深遠,曆法、術數、計算、命名等各方面,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。而且,後人結合五行八卦,運用到易經中,可以知道過去、未來的許多事情。
在唐朝的時候,在天干地支的基礎上,發展為以年、月、日、時的「四柱」預測術,後來經過宋朝、明朝、清朝的不斷發展,「四柱」預測術依然非常重要。
據《史記·律書》和《說文解字》等的記載, 把天乾的辭義解釋為:
甲:植物破甲之時;
乙:屈曲生長之時;
丙:天氣明亮之時;
丁:丁壯之時;
戊:豐茂之時;
已:紀識之時;
庚:成熟之時;
辛:更新之時;
壬:懷妊之時;
癸:揆度之時。
這就清楚地表明了,天干是一歲中10個時節的物候。
根據《釋名》和《史記·律書》《說文解字》,把十二支名稱解釋為:
子:萬物孳生之時;
丑:扭屈萌發之時;
寅:發芽生長之時;
卯:破土出苗之時;
辰:舒展生長之時;
巳:陽氣盛壯之時;
午:陰陽交替之時;
未:嘗新之時;
申:成熟之時;
酉:煮酒之時;
戌:衰老枯黃之時;
亥:收藏之時。
看看,這十二地支也清楚地表明了一年中植物生長過程的12個時節。
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記載,在古時的中醫,就運用天干結合五行及人體五臟器官,來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。比如說:肝病甚於庚辛,愈於丙丁;肺病甚於丙丁,愈於壬癸;脾病甚於甲乙,愈於庚辛;心病甚於壬癸,愈於戊已;腎病甚於戊已,愈於甲乙等。
天干地支有10、12、60的周期,而60年周期是普遍現象
天乾的運行周期為十,以十個時辰、十天、十個月、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,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,形成穩定的周期律。地支的運行周期為十二,以十二個時辰、十二天、十二個月、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,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,形成穩定的周期律。
以長江洪水為例,從1827年以來的17次洪水,分別是1827、1849、1860、1870、1887、1905、1909、1917、1931、1935、1945、1954、1969、1980、1991、1996、1998。
1870年,1931年和1991年相隔60、61,三次都是全流域性的。而1935年和1996年相隔61年,兩次都是區域性的。而黃河的水量10年一個小變化,60年一個大變化。
也就是說,天干地支配合五行八卦,能揭開事情發展的神奇規律,窺知或預測氣候環境變遷,個人命運機遇,一個國家國運的變化,以至宇宙的祕密信息,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中國歷史上,許多先知的預測都離不開它。這裡有一個史書記載的孫武預言「越強而吳盡」的歷史故事。
孫武預言:「不到四十年,越強而吳盡」
公元前511年,吳王闔閭丟失了一把「湛盧」寶劍。後經多方尋找,得知此劍被楚昭王得到。據說這把寶劍蘊含五金之英、太陽之精,佩戴它的人會更加神勇、威武。倘若人君行事逆天悖理,寶劍就會自行飛離。當時吳王闔閭為厚葬愛女勝玉,坑殺上萬名百姓為其陪葬。一夕之間寶劍離開吳王,夜晚飛入楚昭王枕旁。
因一把寶劍,吳王大舉興兵攻占了楚國兩城。吳王出兵前,要求越王允常派兵相助。但越王沒有派兵,所以吳王非常生氣,回兵之後,準備再次興兵攻打越國。
孫武就把他攔住,說這個仗不能打。孫武沒有做任何戰爭實力的對比和分析,他跟吳王闔閭講了這麼一個道理。他說:「方今歲星在越,伐之不利」。因為孫武夜觀天象,發現歲星(木星)對應著地上的越國。如果對歲星所在的區域進兵,就是沖犯太歲,大不吉利。
什麼叫做太歲或歲星呢?太歲即人們通稱的木星,又名太陰、天一、青龍,俗稱歲君、歲神。 木星運行軌跡與日月及其他星辰方向相反,是由西而東,它繞太陽一週大概為十二年。實際上是十一年又十個月,將近十二年。把黃道分為十二宮,所以木星繞太陽旋轉,每年在黃道十二宮中的一宮裡。
為方便紀年,人們認為有一個假星或暗星,運行軌道與日月星辰方向相同,由東而西,時間、位置則與木星相結合,又把木星繞天一週十二年,分成十二段,配合十二地支,用以紀年,稱為十二辰,或稱年太歲。
在《史記》中專門有一本書叫《天官書》。史記裡邊有一百三十章,其中有八章叫做「書」,「書」其中有一章叫做《天官書》,講的就是天上星體變化和地上人事之間的對應關係。如果說歲星在某一宮,那個宮在地上是對應了一個區域,如果你在這個區域用兵,按照《天官書》的講法就是犯太歲,所以這一定會出問題。
孫武勸吳王要遵循天意行事,不可一意孤行。結果闔閭不聽,就帶了大兵去征伐越國,這一仗打贏了,大掠而還,搶了很多東西回來了。
當然闔閭很高興了,但是孫武私下對伍子胥說:「不到四十年,越強而吳盡。」伍子胥當時不以為然,但是默默地把孫武這句話記下來。從公元前510年孫武預言開始,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掉吳國,吳國滅亡真的沒有超過四十年。
編後感語 -「天干地支」是史前文明
既然「天干地支」這麼重要,它究竟來源何處?
這是小編在編寫本文時,冒出的問題。靈光一閃,思緒飛揚,「天干地支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與五行,八卦,周易配合使用。大家知道,河圖、洛書、周易、八卦都是史前文明,那麼「天干地支」和「五行」應該也是史前文明。
而且,如果真是相傳是盤古開天闢地後的第一位君王-天皇氏的發明,這個史前文明很可能還不是一期的,很可能是史前文明之前的史前文明,甚至有更古老歷史。
為什麼我們的祖先能創造出蘊含深刻奧祕的曆法呢?為什麼是60年這個周期而不是其它呢?
因為古代中國是「神州」,是神傳文明,這個文化的傳承最初來自天上,當然會蘊含深刻奧祕。也就是說,這個十大天干,十二地支形成的匹配運行所形成的穩定的周期與機理,很可能在更大的天體範圍或天上,也存在這樣的規律,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天象變化。這個天象變化對應到人類社會,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。這個天干地支,很可能是揭開銀河系發展規律的秘密鑰匙。
用現代科學的話語來說,這個「天干地支」和五行及周易,是怎樣尖端的黑科技?!